【“妈妈们的时间去哪儿了”是个严肃的社会学话题】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近日,内蒙古大学“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了最新研究报告《时间都去哪儿了?外部冲击与中国时间利用变化》。报告有很多积极意义上的结论,例如,近年来居民的体验效用显著提升,主要驱动因素是工作时间的减少和锻炼时间的增加;城镇居民综合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幸福的不平等程度下降;居民休闲社交的品质显著提升,积极休闲时间增加,消极休闲时间减少等。
一些符合传统认知的结论依然如故,但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比如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居民用于有酬劳动的时间较多,而用于无酬劳动、休闲社交的时间均较少;女性用于无酬劳动的时间远高于男性,近年来性别差异显著缩小;丈夫和妻子的家庭内分工呈现“男主外女主内”模式,近年来夫妻有酬劳动、无酬劳动时间差异显著缩小。
虽有改善,但一些情况仍需持续而大力地推动方能得到改善,比如对无酬劳动价值的重视。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女性无酬劳动日平均时长为2.94小时,达到男性的2.39倍;无酬劳动参与率77.2%,高出男性32.9%。相比之下,女性有酬劳动的日平均时长比男性短1.17小时。这一性别差异较过去略有缩小,但差异仍大,表明女性依然承担着更多的家庭责任。从年龄的视角来看,进入婚姻的女性,家务劳动时间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家有孙辈的女性家务劳动时间达到最大。由此,报告得出结论,忽视无酬劳动价值会导致对家庭消费和儿童、老人照料投入不足,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福利的提高。无酬劳动的性别差异随着生命历程发生的变化,揭示了家庭照料责任对女性自身发展的负面影响,这会影响女性生育意愿。
家务劳动常常被认为是女性的工作。这种对女性的“剥削”一方面被社会文化构建成“自然而然”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被女性“内化”为自己的本来角色而不自知。虽然还没有到“女性困在家务中”的程度,但不可否认,无偿劳动时间在女性性别内部的流动和分担,连起来就是很多女性一生的场景。
时间是人们进行日常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且有限的资源,时间的合理配置尤为重要。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是人们实现某些功能的重要表现,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在全面脱贫后,能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不再只是收入水平的提高,还与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等需要时间投入的活动存在重要关联。而女性的幸福感,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常常是家庭的问题,甚至是社会的问题。
女性的无酬劳动,特别是对家人的照料活动,在传统意义上被赋予“爱的劳动”的积极意义,强调其情感层面的价值,强调照顾者是出于“爱”的情感,对家人给予情感或情绪方面的支持与照护。但事实上,这些劳动并不总呈现出“爱与劳动和谐整合”的状态,当劳动的强度过大或者时间过长,照顾就成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对女性而言,在这个过程中的压力和负担也应当得到正视与支持,对女性的无酬劳动价值予以肯定。
心灵鸡汤类的文章常常说,妈妈的情绪决定了家庭的幸福。但一味强调妈妈情绪稳定的背后,也要多站在女性的角度想想妈妈们为何容易情绪不稳定。只有一个社会真正意识到妈妈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认识到无酬劳动的货币价值并作出适当安排与补偿,才能真正意识到女性发展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以上就是关于【“妈妈们的时间去哪儿了”是个严肃的社会学话题】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