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融10个亿!商业航天冲出一只新独角兽

  • 发布时间:2024-07-02 06:31:24 来源:
标签:
导读 【又融10个亿!商业航天冲出一只新独角兽】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近日,商业航天企业微纳星空宣布完成10亿元C1轮融资...

【又融10个亿!商业航天冲出一只新独角兽】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近日,商业航天企业微纳星空宣布完成10亿元C1轮融资。

本轮融资由元禾重元-无锡经开尚贤产投基金领投,梁溪科创产业母基金(博华资本管理)跟投,老股东青岛汇铸安芙兰继续加持。

微纳星空品牌总监刘晓光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微纳星空未来将继续聚焦高端卫星制造,围绕遥感和卫星两大领域赛道持续发力。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卫星批量化生产模式,进一步降低卫星研制和发射成本。部分卫星的制造成本甚至可以降低到数百万元规模。

根据财联社星矿数据,本轮融资为继垣信卫星67亿元融资、天兵科技15亿元融资之后,今年商业航天领域第三笔大额融资。

已开启批量化、低成本的卫星制造之路

微纳星空成立于2017年,坐落于北京市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是以卫星制造业务为核心的卫星系统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

截至目前,微纳星空已在国内建立“两中心、四基地、六测控站”,覆盖研发、设计、生产、测控、到交付服务的全流程;公司已成功发射24颗卫星,卫星平台涵盖了10KG—100KG级,目前在轨明星产品包括国内首颗民企研制的 0.5m 分辨率遥感卫星——泰景三号 01星、国内首颗 X 波段商业 SAR 卫星——泰景四号 01 星、国内首颗商业 Ku 波段相控阵雷达遥感卫星——泰景四号 03 星等。

成本控制是民营航天创企避不开的关键环节。据了解,民营航天企业控制成本的措施主要有三种,即通过科学管理缩短卫星的研制周期,提高劳动效率,以及关键零部件实现自研。

一位投资商业航天创企的投资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当前国内发射商业卫星的成本为百到千万元左右,相比国际成熟市场依然偏高。微纳星空聚焦卫星产业领域相对薄弱的研发设计与制造领域,并以降低成本、缩短研制周期为出发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目前业内关注的降本问题上,刘晓光表示,随着国家低轨卫星互联网的能力建设牵引,微纳星空已经开启批量化、低成本的卫星制造之路。接下来通过批量化研制生产卫星的模式,可以进一步降低卫星研制、发射成本门槛,部分卫星的制造成本甚至可以降低到数百万元规模。

卫星行业作为产业链的最终端,也是盈利能力最强的环节,目前卫星应用场景主要为通信、导航、遥感、科研,占据整个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

谈及应用领域,刘晓光表示,目前微纳星空依旧主要聚焦于高端卫星制造,但同时也积极配合合作伙伴从事卫星场景的应用探索,从助力城市级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双碳产业的碳汇计量等多种场景,让“遥感+”模式落地于更多产业。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商业航天领域主要玩家包括国电高科、深蓝航天、垣信卫星、航天驭星、微联星智、微纳星空等。

北理工博士创业

微纳星空创始人、董事长高恩宇是北京理工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培养航天工程博士,还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前国家队成员。

他曾于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一总体设计部担任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师,两年后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担任通信卫星总体设计师。

2017年,高恩宇与其他合伙人一同创立微纳星空。他此前表示,彼时市场上已有了一些卫星公司,但自己这样科班出身的前国家队成员还是比较稀缺,所依仗的优势资源是自己手里的技术和经验。而商业卫星企业当前更重要的是拥有技术匹配能力并控制成本,才能赢得参与国家主流任务的机会,向头部企业进发。

虽然新组建的商业航天公司面临着缺资金、少成功案例、没订单的挑战,但是微纳星空自从成立就获得了资本青睐,截至目前已历经12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近20亿。

在众多投资机构中,不乏国资与顶级资本。其中,深创投、中信建投投资、中信集团、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长江航天产业基金等是具有国资背景的投资方,而中科创星、高能资本、清科母基金则为业内前列的市场化机构。

而本轮融资是12轮融资中数额最大的一笔,投资方之一无锡经开尚贤产投基金,由金易资本携手元禾重元联合设立,总规模50亿元,由元禾重元担任GP。基金围绕无锡经开区“五大产业生态圈”和“天生机智”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强链、延链、补链”策略,重点投资经开区重大产业项目。

谈及受众多资本青睐的原因,刘晓光表示,今年初,微纳星空的第二次“一箭五星”任务完成,标志着公司在商业卫星制造的技术状态成熟性和可靠性的不断提升。“微纳星空已能达到短时间内承接不同任务并快速反应、满足不同用户任务的需求实现。同时,对于不同技术状态的卫星型号任务研制、出厂、发射的圆满收官,也体现出了公司团队稳健的商业卫星研制实力。”

“微纳星空已逐步开始中大型卫星的研制,主流产品处于500kg级上下,同步开启核心载荷的自研化发展之路,目前,我们除了为商业订单外,也深度参与了国家重大卫星项目的研制工作。” 刘晓光说。

商业航天独角兽融资不断

今年以来,商业航天领域利好政策不断。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今年1月,工信部等7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布局6G、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等关键技术纳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受政策加持,今年以来,商业航天赛道投融资格外活跃,独角兽企业也崭露头角。

根据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商业航天赛道融资55起,其中,单轮融资额过亿以上的为12起,包括天兵科技、清航空天、航天驭星、深蓝航天等企业。

而单笔融资金额前三甲则是垣信卫星的67亿元融资、天兵科技的15亿元融资,以及本轮微纳星空的10亿元融资。

今年初,上海垣信卫星宣布完成67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领投方为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创始股东上海联和投资继续战略加持。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卫星行业的最大单轮融资金额,打破了长光卫星于2020年11月完成的24.64亿元Pre-IPO轮融资。

垣信卫星为上海市国资委下属控股企业,融资完成后,其晋升为独角兽企业。

6月,天兵科技宣布完成超15亿元C+轮新增融资,该笔融资由梁溪科创产业母基金、无锡产发、央视基金、中信建投投资、苏州资管、首发展创投、国投泰康、中财腾华等多家知名机构共同完成。

上述投资人认为,由于商业卫星和市场对接,响应速度快,服务好,可以弥补国家队卫星在商业市场上的不足,并与国家队形成互补,因此接连获得大额融资,但在这个技术、人才高度稀缺的赛道里,卫星创企不只需要资金支持,能带来核心资源支持的投资者更受青睐。

转载来源:科创板日报 作者:李明明

以上就是关于【又融10个亿!商业航天冲出一只新独角兽】相关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